哥哥因一場突發事故離開人世,嫂子遠走他鄉;父親承受不了喪子之痛,不久后撒手人寰。面對年僅3歲的侄子和年過古稀的母親,她用嬌弱的身軀撐起這個風雨飄搖中的家。她15年如一日,靠種田種地、打零工的收入撫養侄子、贍養母親,成為侄兒眼中的“最美姑姑”,也讓曾經的苦難之家變得溫暖和諧、充滿希望。她就是鳩江區湯溝鎮三元村周橋自然村村民譚年華。
災難面前不屈服
農家小院里圍出一小片空地,各種蔬菜長勢正好;低矮的房屋里,看不到一件值錢的家具,卻收拾得干凈整潔——走進譚年華的家中,處處展示著主人的勤勞能干。
譚年華有兄妹四人,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兒,雖然自幼家庭貧困,卻一直備受父母和兄長姐姐的疼愛。后來兩個哥哥、一個姐姐先后成婚,各自組建了新家庭,其中二哥和姐夫去北京創業,開了一家設計公司。單身的譚年華仍和父母住在一起,在村里務工生活,生活簡單而又溫暖。
這一切,在2007年5月19日那一天劃上了句號。哪怕是在15年之后回憶當時的情況,譚年華仍然淚流滿面:“哥哥開車去山東出差,路上突然發生車禍,姐夫當時也在車上,兩人當場身亡。年紀正好的兩個人,好端端地突然一下子去世,家里人根本接受不了?!?/p>
從這場慘烈的車禍開始,這個家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:譚年華的母親經受不住打擊,很快患病、臥床不起,聽力也喪失了大半;父親思子心切,每天渾渾噩噩,在兒子去世3個月后,不幸落水身亡;嫂子帶孩子回老家沒幾個月后,以外出打工賺錢為由,一去不返。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,轉眼間只剩下生活難以自理的74歲老人和年僅3歲的懵懂幼兒。
“一個好好的家,一下子成這個樣子了,我不撐起來怎么辦呢?”譚年華抹了一把眼淚說,侄子當年只有3歲,嘴上什么都不說,心里卻什么都知道,經常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發呆,夜里睡覺時躲在被子里偷偷哭,“一個胖乎乎的小寶寶,眼看著一下子瘦下去了。我當時心里就想,為了這個孩子,我也一定要把這個家撐起來?!?/p>
咬緊牙關,彎腰擔起家庭重擔——從那時起,譚年華從家里備受寵愛的幼女,變成了起早貪黑為一家人生計奔波的“頂梁柱”。
孝老扶幼終不悔
中秋節后的這幾天,譚年華忙著幫鄰村的種植大戶賣草莓秧:“騎電動車早上6點到地里,先把草莓秧一棵棵挖出來,再整理好,100棵扎成一小捆。一天下來能賺100塊錢工錢?!?/p>
6點到地里,意味著譚年華5點就得起床,準備好老母親的早飯,放出籠子里的雞鴨,洗好頭天晚上換下的衣服,再匆匆忙忙騎上電動車趕到田里。但在譚年華看來,這個“上班時間”已經非常難得:“之前去三汊河幫人家種毛豆,4點就得從家走,一直到下午5點才能回來?!?/p>
今年夏天的時候,譚年華去幫人家的稻田拔草,早上5點就得開始工作,“那個點天還看不見,要戴那種有燈的礦燈帽,低頭用燈光照著,在田里一棵棵拔草?!苯裣臍鉁靥貏e高,譚年華說,除了高溫,稻田里密密麻麻的蚊子也讓人難以忍受,穿著長袖長褲還是一身包,“但一天能賺100多塊錢,再辛苦也得熬著?!?/p>
外人看來難以接受的這些艱辛,是譚年華15年來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的日常。說起譚年華的吃苦耐勞,村里沒有一個人不豎大拇指。多年來,因為母親身體不好,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就是譚年華。提起女兒為這個家的辛苦付出,已經89歲的老母親心疼不已:“前兩年幫人家做保潔時擦窗子,把腰摔斷了,在家躺了兩個月。去年夏天去稻田拔草,到最后大拇指蜷到一塊了,不舍得花錢做手術,自己抹藥慢慢養著?!?/p>
在譚年華看來,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,“侄子現在高三了,成績不錯,也很懂事。母親的身體這幾年也好了一些,有時還能搭把手幫我做點家務??吹剿麄冞@樣,我忙一點累一點都是有勁的?!?/p>
逆境中追尋希望
譚年華家堂屋的一面墻上,滿滿貼著侄子譚鑫宇的獎狀,把這個簡陋的家襯托出幾分喜氣。譚年華一張張指著介紹,臉上寫滿自豪:“小學時年年是三好學生,還得了很多區運動會的獎。初中時因病休學了幾個月,成績掉下去了。后來這些都是高中的,學習標兵、三好學生?!?/p>
譚年華說,侄子上高中后發奮學習,從高一下學期到高三,每學期都能拿到獎學金,“每次獎學金大概有7000塊錢,夠他繳納學費了,幫我減輕了很大負擔?!痹趯W校里,譚鑫宇和同學們一樣陽光健康、愛笑愛鬧。他的班主任說:“剛知道這孩子的事時,很擔心他性格敏感陰郁,后面發現這孩子性格很好。多虧了他的姑姑像母親一樣照顧他,讓他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?!?/p>
從3歲時遭遇巨大家庭變故的幼兒,到如今成長為一個學習勤奮、積極向上的少年,譚鑫宇身上,傾注著譚年華的無數付出。譚年華回憶說,當時侄子上幼兒園時離家較遠,當時離家近的孩子中午都有人去接,為了不讓侄子覺得孤單,她每天中午騎車20多分鐘帶飯去看孩子,一直陪到下午上課,“一天四趟接送,每天如此?!背踔袝r,譚鑫宇因患病休學成績下滑,對學習產生畏難退縮情緒,想退學打工,譚年華急得找回自己的哥哥、姐姐,兄妹三人一起勸孩子。如今,譚鑫宇不僅成績優異,而且懂得感恩,“放假在家時,做完作業主動做家務,吃過飯搶著洗碗?!?/p>
這份感恩之心,同樣來自于姑姑譚年華在潛移默化中的影響。即便身處逆境,但譚年華從不怨天尤人,反而充滿感恩:“這么多年,幸虧政府幫助了我們很多,要不靠我一個人也不行?,F在我們每個月能領1000多塊錢的農村低保。我的哥哥姐姐也都幫了很大忙,比如幫忙承擔侄子學費、生活費等?!?/p>
在譚年華看來,最苦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。如今她的樸素愿望就是,侄子2023年高考時能考進一所好大學。(朱守麗)